首页
友情链接
Search
1
贝壳找房 | Flink 运维体系在贝壳的实践
212 阅读
2
5 年迭代 5 次,抖音基于 Flink 的实时推荐系统演进历程
203 阅读
3
如何通过用户分层,提升用户增长?
129 阅读
4
百分点大数据技术团队:基于多 Spark 任务的 ClickHouse 数据同步方案实践
123 阅读
5
新型智慧城市安全论坛西安举行 促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
120 阅读
未分类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智慧城市
智慧农业
新零售
智慧教育
智能医疗
智慧金融
AI政策
AI企业
机器学习
AI架构
金融科技
AI+
医疗科技
数据分析
登录
/
注册
Search
标签搜索
机器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区块链
人工智能
AI
金融科技
金融
人脸识别
大数据
腾讯
银行
蚂蚁金服
比特币
支付
机器算法学习
算法学习
医疗AI
安防
人工智能架构
AI 技术学习
累计撰写
3,068
篇文章
累计收到
0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未分类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智慧城市
智慧农业
新零售
智慧教育
智能医疗
智慧金融
AI政策
AI企业
机器学习
AI架构
金融科技
AI+
医疗科技
数据分析
页面
友情链接
搜索到
27
篇与
智慧城市
的结果
2022-05-11
中新天津生态城加快打造智慧城市创新版
近日,以“行走自贸区 媒体探滨城”为主题的“媒体走进自贸试验区”采访活动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启动,首站走进天津自贸试验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动创新区。来自中央、市级媒体采访团的一行数十人实地采访调研相关单位,感受生态城与天津自贸区联动发展的创新脉搏。 跨贸通跨境电商O2O体验中心 主要分为进口区及老业态新零
2022年05月11日
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06
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深水区,技术之外更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近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京东云联合举办的对话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徐志发以及京东集团副总裁郑宇等嘉宾,分享了来自政产学研界关于智慧城
2022年04月06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3-29
未来城市“万物互联”,联想以数字化科技助力智慧城市3.0时代发展
2022冬奥会让人意犹未尽的同时,也将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北京。除了精彩的赛事之外,冬奥会期间在台前与幕后使用的黑科技,成为展示北京“智慧城市”魅力的独特亮点,例如张家口赛区的国家电网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中国科学院经过多年自主研发的“冰状雪”、参与火炬传递的5G无人车、媒体中心智慧餐厅机器人等。
2022年03月29日
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1-12-20
碧桂园布局机器人,助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先人一步,碧桂园布局机器人2021年,中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了“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转变。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传统建筑行业也亟需一场深刻的变革。整个行业在效率、质量、安全性还有成本方面需要打破以往的诸多制约,实现蜕变升华,机器人是不二选择。碧桂园先行一步,于2018年7月成立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矢志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博智林聚焦建筑机器人、智能工程设备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助推建筑工业化水平;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建立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引入精益建造理念,打造并实践新型建筑施工组织方式;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探索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仅两年半时间,碧桂园机器人产业战略布局已成效斐然。博智林已实现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并进行全面端到端规划及实践,构建完整的全周期闭环。2021年下半年,碧桂园积极推进机器人建房的试点工程,进行“拆解一栋楼”的试验,通过科学铺排施工工序,让建筑机器人像流水线生产一样施工作业,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传统建筑业快速融入“双碳”目标的大战略中。博智林通过高质量、稳定的施工,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提高了作业效率,大幅度减少了施工的返工率;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以科技创新为突破,领先全球引领传统建筑业进行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必须以科技创新的理念进行全面突破。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博智林现已搭建系统化的研发、制造、应用体系,针对建筑机器人八大核心模块实现全覆盖自主研发。其中导航、视觉、多机调度等技术填补了建筑机器人领域的空白。在伺服电机、驱动器、视觉传感器、导航融合模块等30款关键零部件已实现量产,并应用于建筑机器人现场施工。软件生态方面,博智林完成从机器人实时操作系统到施工仿真系统再到机器人调度系统的全自主开发,并通过智能调度算法,解决多台机器人联合作业路径规划的问题,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建筑场景下多机器人协同的解决方案。在安全性、质量和效率方面,博智林机器人应用在为建筑行业带来显著的提升。安全性方面,以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为例,其通过自主路径规划,可以实现建筑外墙涂装的全自动、全方位喷涂。相比传统人工施工,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减少工人因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博智林各款机器人产品的效率对比人工有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节省时间、节省人工方面;由于机器作业的稳定性高、误差小,机器人的施工质量相比人工施工质量也会有较大提升。博智林在机器人科技领域的不断深耕,成果颇丰。截至2021年11月底,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461项,获授权1640项;相关研发产品相继斩获中国专利奖、IF设计奖、红点奖、IDEA奖、红星奖、金芦苇奖等众多奖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表示,碧桂园集团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商业化应用,引领建筑业革命截至11月底,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5个省份,超28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60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550万平米。博智林机器人已开启商业化应用,逐步实现人机协同、多机协同操作,探索在复杂的施工场景中开展大规模施工,形成覆盖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2021年2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确定全国7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其中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位列其中。这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作为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凤桐花园已累计进场机器人20多款50余台。该项目开展了建筑机器人应用的多项试点,包括首次完成机器人参与建设示范区、首次建立机器人调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类机器人多机联合施工模式等,实现了少人化或无人化施工作业,产品和技术的先进性在工地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验证。除此之外,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陆续走出,参与外部单位的建设施工工作。今年5月,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完成了首次面向外部单位中铁建工广州白云站项目的混凝土产品线机器人施工应用工作。同月,博智林测量机器人、楼层清洁机器人、天花打磨机器人和内墙面打磨机器人陆续进入佛山诚通纸厂东侧地块住宅项目施工。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委先后颁发多个指导性文件,加速建筑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博智林发挥行业探索者、引领者作用,积极贡献经验智慧,主导或参与中国智能建造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建筑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1年12月20日
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1-12-07
上海城建携手华为深耕数字化,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日前,上海城建集团正式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将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智慧高速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包括上海在内全国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上海城建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重大装备研发制造及数字化等领域领跑行业,已为全球14个国家地区的86座城市,提供覆盖规划咨询、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增值服务,业务覆盖交通、地下空间、建筑与房地产、水利水务、燃气能源、重大装备、数字化业务等各领域。华为是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拥有强大的研发和综合技术能力,为全球政府及公共事业、能源、交通等行业客户提供全面、高效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城市,加速城市的全场景智慧化发展。让盾构“自主思考”,迈入“无人驾驶”新时代你能想象吗?在城市深邃的地下,无须工程师人工决策、手动操作,重达上千吨的盾构机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自动挖掘出一条条地铁、公路隧道。并且,“人工智能”控制施工的盾构工程,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水平甚至比人类工程师的作品更优秀。上海城建与华为展开全面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如何让盾构变得更加“智能”,为城市更高质量的地下空间建设发展提供服务。“早在今年4月,我们已在绍兴已经实现了盾构的‘自主巡航’,这就好比当前新能源车的辅助驾驶系统,盾构能在精准感知施工信息的基础上,快速判断自身状态并认知周边环境特征,在特定工况下按照既定轴线实现自主掘进,过程中不需要人工介入。”上海城建上海隧道公司负责人指出,与华为的合作,将把盾构的“自主巡航”带入全新高度。依托上海在盾构制造领域、华为的在ICT领域的领先技术,双方将共同推动数字盾构、自动巡航技术的发展。上海城建在盾构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优势,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盾构,以及国内第一台14米级超大直径泥水盾构。“传统盾构实现无人化、数字化的难点,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开发、盾构周边环境的数据感知,而这正是华为的强项。” 上海城建上海隧道公司负责人指出,通过本次跨界合作,上海的盾构装备制造能力与华为在通讯与人工智能方面的智造能力有机融合,将为数字盾构和无人掘进技术发展带来革新,进一步推动盾构迈入无人驾驶的新时代。建立基础设施“健康档案”,化解城市风险于萌芽之中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会偶尔有“头疼脑热”。如何及时发现基础设施的“病灶”,为基础设施“治未病”,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关键一环。作为承担了上海95%以上市管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工作的国有企业,上海城建将通过与华为的全面合作,依托数字化技术更精准、更及时地为基础设施“发现病灶、找出病因、对症施治”,提供覆盖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把影响城市生命体健康的风险隐患察觉于酝酿之中、发现在萌芽之时、化解于成灾之前。“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市的多条大型隧道设施结构内部,安装了监测结构沉降、渗漏水、变形、位移等关键数据的监测设备。其中,仅仅在大连路路隧道,就已经安装了超过300套基于5G技术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其中不乏华为的高精尖设备。”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设备等于让基础设施有了“生命体征”,一旦发生了诸如隧道漏水、沉降等灾害,能第一时间通过数据传输向管理者报警。而本次与华为的全面合作,一方面将进一步拓展智能化设备的监测精度广度,在当前的结构监测基础上,进一步为大型基础设施建立“全科健康档案”;另一方面,双方也将结合城市最小管理单元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与探索,从隧道、桥梁、公路到港口、工地,为每一类设施、每一个场景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方案。“而所有设施的健康数据,都将会在上海‘一网统管’系统场景之下打造,为上海‘一网统管’服务,助推上海城市生命体征无所不知、智能监管无时不有目标的实现。”
2021年12月07日
1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
...
6